圍繞親人離世,開始健康的悲傷過程。完成讓自己失去的重要親人離去的過程。處理悲傷過程,在生活中達到感情的再投入。在支持的情緒環境中成功地對喪失感到悲傷。
發展與治療師的信任關系,以對與親人離世的感受和想法的開放性溝通為證據。參加并自由參與藝術和游戲治療。講述離世親人的故事。找出離世親人的感受。用言語表達并體驗與離世親人有關的感受。用言語描述逐漸增加的對悲傷過程和釋放過程的理解。找出已故所愛的人的積極方面以及怎么才能記住這些事。描述并解決阻礙悲傷過程的對自己活著已故所愛的人的憤怒。對失去的所愛的人說再見。參加紀念儀式、葬禮儀式活著其他哀悼儀式。描述對過去的積極記憶和對將來的希望性陳述。
親人離世會出現哪些反應?
臨床心理學家總結出,一般人遇上親人離世可能會有以下的反應:
(一)悲傷痛哭:這是最自然反應,生者痛哭時能夠將悲傷情緒宣泄,不失為治療的好方法。
(二)憤怒自責:生者或會自覺能力不逮,沒辦法挽救死者,或自責為何不早些送他求醫。
(三)焦慮:害怕失去死者,即使他已離世,但仍幻想有一天他會回來,心里擔憂,不知如何使親人回來。另外,生者親眼目睹親人逝世,自感生命脆弱,非人力所能控制,于是唏噓嘆息。
(四)孤獨:覺得死者丟下自己,一個人在世上獨苦伶仃。
(五)疲備:中國人素來以為疲憊是身體或機能上的感覺,不曉得情緒激動或遇上挫折時也會消耗精力,身心俱疲。有些個案的當事人發覺自己整天坐著,沒做過什么,卻也疲憊不堪,其實緊張、擔憂同樣會使人疲累。
(六)無助:覺得舉目無親,失去了依靠。
(七)恐懼:尤其是惡耗,即時恐懼不已。
(八)朝思暮想:懷緬跟死者共度的歲月或溫馨時光。
(九)得以解脫:視乎與死者的關系而定。如死者是父親,過往專橫無理,害得家人受罪多年;若他一旦離世,家人便會感到如釋重負。
(十)輕松:如死者生前受疾病折磨多時,一旦離世,生者反會開顏,因病人不再受痛楚,自己也減少勞累。
(十一)麻術:情緒過分激動,不能處理時,身體便自動防衛,免受干擾,過了一段時間后,才能慢慢恢復。
有部分人士因哀傷會演變成為抑郁癥狀。研究發現,他們主要的背景包括了:孤單孤獨的人士;至愛的死亡是非?植蓝彝蝗坏;又或者家人覺得自己直接或間接導致至愛的死亡(例如:自己危險駕車導致對方死亡);又或者接二連三地碰上至親至愛的死亡消息,在重重打擊之下,陷于極度傷痛、無助和怨天怨地的境界中。http://www.bsptfw.com